生殖障礙難診斷 港大與倫敦帝國學院開發自動檢測平台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2/21 17:23

最後更新: 2019/02/21 17:29

分享:

分享:

港大與倫敦帝國學院開發首個基於核酸適配體的生殖障礙自動檢測平台。(相片由港大提供)

育齡女性常見生殖障礙包括多囊卵巢綜合症及下丘腦性閉經等,但通過單次荷爾蒙檢測難以進行快速診斷。香港大學和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共同開發首個全新的自動檢測平台,以檢測荷爾蒙脈衝式釋放狀態,有助提升生殖障礙診斷水準。

荷爾蒙「黃體生成素」的脈衝性狀態,有助診斷病人是否患有生殖障礙。研究團隊研發出一段能與黃體生成素作特異性結合的單鏈DNA序列(被稱為核酸適配體),再利用黃體生成素特異性核酸適配體,進一步開發出針對黃體生成素的電化學傳感檢測技術。

由於核酸適配體與黃體生成素結合後,其自身構像會出現變化,而電化學傳感檢測技術能夠把構像的改變,轉化為電化學信號,從而計算出黃體生成素在血液樣本中的濃度。團隊再把技術應用到微電極線中,並開發出基於開源機器移液手臂的自動化檢測平台,能同時檢測數以百計血液樣品。團隊亦開發出新的數學模型(Bayesien Spectrum Analysis),能在不同臨床情景檢測黃體生成素脈衝性狀態。研究剛發表在國際學術雜誌《自然-通訊》。

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Dr Julian Tanner表示,對生殖障礙導致不孕不育的診斷,長久以來都是一項挑戰,研究提供了創新生物醫學技術,通過對荷爾蒙或者其他生物分子在樣品中濃度的重複、甚至是連續性的檢測,以發展醫學診斷的潛力。

研究首次把核酸適配體技術應用到臨床檢測設計。目前臨床上經常運用抗體技術對特定生物分子進行檢測,但很難具有重複檢測和連續性檢測的能力。研究團隊又指,核酸適配體的生物晶片,如今次採用的微電極線,在將來具有通過微針貼布或者紋身的形式植入人體,以進行生物分子檢測的潛力。